从质量1.0到5.0:医疗质量管理的进阶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管理需求探讨
分享到:
发布人:yaot 发布时间:6/23/2025 5:24:35 PM  浏览次数:49次
【字体: 字体颜色
——张文一?李顺飞 张璇 毛丽 刘月辉

【摘要】医疗质量是医院的核心,其管理方式随着医学技术和医院管理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医疗服务需求而进步。通过对标工业质量管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梳理为质量检查(质量1.0)、专业化质控(质量2.0)、全面质控(质量3.0)、数字质控(质量4.0)、主动质控(质量5.0)五个阶段。同时,系统追溯我国公立医院质量管理实践,指出当前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聚焦质量管理体系化、基于大数据的循证化过程监控以及提升重点病种和特殊人群的高质量服务需求。基于此,从新质生产力医疗质量管理要求出发,指出要挖掘医疗大数据的质量决策支持、创新主动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模式和整合式医疗服务模式,主动适应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主动质量监管范式变革,使医疗保健达到以患者为中心、有效、安全的健康结局,医疗体系整体达到及时、公平、综合、高效和智能。
【关键词】 医疗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新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From Quality 1.0 to 5.0: Exploring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Management Nee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ZHANG Wenyi, LI Shunfei, ZHANG Xuan, 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25,32(5):29-33
Abstract Medical quality is the core of a hospital, and its management approach evolves with advancements in medical technology and hospital management, as well as with the demands for medical services. By benchmarking the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evolution of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ive stages: quality inspection (Quality 1.0), specialized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2.0), total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3.0), digital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4.0), and proactive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5.0). Meanwhile, by systematically tracing the practices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public hospitals in China,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urrent hospital quality management focuses on systematizing the quality management framework, evidence-based process monitoring based on big data, and enhancing high-quality service demands for key diseases and special populations. Based on this, and departing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t is emphasiz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quality decision support from medical big data, innovate proactive lifecycle medical service models and integrated medical service models, and actively adapt to the paradigm shift in proactive quality regul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telligence. This will enable healthcare to achieve patient-centered, effective, and safe health outcomes, and the overall healthcare system to attain timeliness, equity, comprehensiveness, efficiency, and intelligence.
Key words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Development History;Development Trend;New Quality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PLA,Beijing,100853,China


在医疗保健领域,质量管理至关重要。于患者而言,它与预约速度、医患沟通难易程度或手术结果有关;于临床医生而言,与先进的设备、可靠的资源和降低风险有关;于质量管理人员而言,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实现绩效目标是主要考虑的因素[1]。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情况,分析我国医院高质量发展需求,探索从医疗保健、医疗体系两个层面融合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医疗质量管理能力。

1 医疗质量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1.1医疗质量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质量管理活动可追溯到中世纪欧洲。13世纪末工人组建工会,负责制订严格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规则,检查委员会通过用特殊符号标记无瑕疵商品来执行这些规则[2]。美国质量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Quality,ASQ)依据工业发展的四个时期将质量对应划分为:质量1.0(关注产品的工艺、原材料和功能,通过测量和检查来保证质量);质量2.0(强调批量生产产品的一致性和统一性,遵循反映最低可接受质量水平的标准);质量3.0(卓越经营,质量管理覆盖全过程,强调满足客户要求与持续改进);质量4.0(进入数字化转型时期,实现质量的自动检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未来质量管理划分为质量5.0(主动质量控制的范式转变,核心原则是实时监控、预测分析、优化流程和可持续发展)[3]。

1.2医疗质量管理发展概述
医疗质量是伴随医学的发展而诞生,如古西腊医学时期,希波克拉底誓言“不损害患者”至今仍被广泛传承。然而,医疗质量管理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依据ASQ的质量划分阶段,综合检索分析,总结医疗保健行业质量1.0-5.0的发展情况,见图1。
1.2.1 质量萌芽阶段(质量1.0)
早期的公立医院主要用于隔离传染病患者,以及收容社会贫困、残疾人员。该时期所有的治疗都是免费的,由教会神职人员担任医生的角色,尚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医院。18世纪到19世纪,随着医院数量的增多,以及解剖学、无菌、检疫、消毒、防腐等外科技术相继出现[4],辅助诊疗新技术快速发展,医学科学由经验医学转变为实验医学,医院不再是以护理、收容为主的慈善机构,医院管理组织初见雏形,如建立了医学实验室[5]。19世纪中期,传染病仍然是当时导致民众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显著的阶级差异性,迫切需要改善营养和卫生条件来提高救治质量[6],系列的质控活动随之出现并初见成效。该时期质量管理特点主要表现为:(1)以外科医生为主体的质量控制行为,如成立卫生委员会、医学院校[7];(2)通过测量和检查来保证质量[8],如Florence Nightingale创建的质量改进文档[9],注重公共卫生[10];(3)强调产量[11]。
1.2.2 经验管理阶段(质量2.0)
20世纪初,北美的外科实践环境和医院服务条件较为恶劣。为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1913年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ACS)成立,不仅对外科医生执业能力进行了标准化,而且对外科医生的工作场所(即医院)进行了标准化[12]。主要要素有:(1)在医院建立医务人员组织;(2)组织成员资格仅限于信誉良好的持证执业者;(3)要求医务人员与医院管理部门合作,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4)要求建立标准化病历;(5)所需的诊断和治疗设施可用。另外,随着X射线、心电图、脑电图以及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的应用,疾病死亡率显著下降。随之出现的健康不公平和医疗保健不足成为当时的主要社会诉求,迫切需要专业化组织管理来缩小健康差距。该时期质量管理特点主要表现为:(1)质量标准化管理,如ACS提出医疗质量标准化是医院发展的目标[13];(2)质量组织化管理[14],如质量管理成为医务工作者及管理者有意识的组织活动;(3)终末质量控制,即事后管理,主要采取定性分析方法。
1.2.3 全面管理阶段(质量3.0)
该阶段医疗保健成本快速增加,降低医疗保健支出成为主要诉求,医疗管理范围的扩大有助于缓和医疗保健成本增速。随着心肺复苏、微创外科、器官移植、疫苗等技术的出现,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到1980年,4/5的医生是专科医生,医院开始专注于综合运用质量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管理[15]。该时期质量管理特点[16]主要表现为:(1)质量管理专职化。质量管理部门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质量监督人员通过应用全面质量管理[17]、准时制、工作再造、流程再造、组织重组、基准管理等方法持续改进质量。(2)质量第三方认证。1951年,医院认证联合委员会成立,通过医院自愿认证来提高医院保健质量[18]。(3)由事后检查为主的管理过渡到以预防为主、检查为辅的管理。
1.2.4 数字化管理阶段(质量4.0)
随着健康云、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日益兴起,远程医疗、机器人技术、纳米医学、服务互联网等日益完善,健康产业链逐渐形成,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以及医疗质量管理效率和有效性等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密切关注成本和资源利用率[19]。医疗保健系统中积累了大量数据,数字技术与医疗深度融合,质量管理特点表现为:(1)智能预防,如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和历史运营及需求数据,进行不良事件的预警;(2)决策质量,如预约安排、治疗方案、健康监测、远程医疗等;(3)主动健康,收集并分析有关设备和资源的当前及历史数据,减少服务中断或延迟;(4)卓越质量,如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模型、瑞典质量管理协会管理模型、高质量发展评价[20]等。
1.2.5 主动质量管理阶段(质量5.0)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多重因素正共同影响医疗质量管理方向,推动其向更为精细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全球大流行疾病影响以及人口老龄化,社会各界对健康公平、心理健康以及行为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加。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疗质量管理带来变革性的变化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协作机器人、6G、数字孪生、超级智能和可持续的医疗保健系统的出现,以及个性化植入物的制造、精准的手术方式等降低了患者保健错误率。质量管理将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超级智能医疗系统[21]、个性化全生命周期保健[22]的特点,医疗质量管理5.0时代将是一个以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持续提升、持续改进与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