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患者安全目标(2022版)细目
分享到:
发布人:yaot 发布时间:2022/12/16 12:04:13  浏览次数:1762次
【字体: 字体颜色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出生日期、病案号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不得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且仍需口语化查对。
(三)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四)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以及无名患者,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一)规范药品遴选、采购、贮存、识别、处方、调配、使用和评价的全流程管理。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加强高风险药物使用风险的文书告知。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药品追溯、药物警戒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国家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严格执行血液预订、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库存预警、临床合理用血管理等制度与流程,建立输血信息系统,实施临床用血申请、审核、监测、分析、评估、改进等全闭环管理。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标记手术部位,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与交接制度,明确转运节点、交接内容,规范转运流程,确保患者转运安全。
(五)加强围术期疼痛管理,倡导开展多模式镇痛。
(六)建立完善的标本采集、标识、运输、交接和报告制度,实现标本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一)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严格执行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落实医院感染监控指标并持续改进。
(二)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设施和有效的监管。
(三)确保安全注射,提供安全、可负担的注射设备,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注射培训。安全处理医疗废物。
(四)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控制管理制度。
(五)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和防控。
(六)完善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和救治机制,强化新发传染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应对与处置。

【目标五】加强有效沟通
(一)建立医务人员间有效沟通机制,规范信息交接流程,确保诊疗信息的连续性,保障相关医疗照护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跨专业协作,倡导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三)健全并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规范并实施操作流程。
(四)建立不良事件自愿报告及强制性报告的制度和流程,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公正的患者安全文化。
(五)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加强诊疗前后全过程的医患沟通,鼓励应用多种方式提高医患沟通效果。

【目标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一)加强高风险意外伤害人群管理,制定相关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二)加强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走失等意外事件的风险评估,确定、警示、重点标识高风险人群,并列入交接班内容。
(三)识别具有自伤和他伤风险的患者及家属,评估自我伤害、拒绝饮食、自杀及暴力倾向等行为,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四)评估与识别消防安全隐患,加强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及能力。
(五)完善意外伤害的上报制度及流程,推进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
(六)加强对医护人员、患者及其照护者等意外伤害防范的教育。

【目标七】提升导管安全
(一)建立并完善导管安全的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流程。
(二)加强导管使用的监控,预防并及时处置导管事件,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三)建立并完善导管事件的报告流程,加强对导管事件的分析和改进,减少导管事件的发生。
(四)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加强对非计划性拔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等高风险患者的管理,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导管安全的培训,鼓励和教育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导管安全管理。

【目标八】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
(一)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机制,加强职业安全培训,形成关爱医务人员的文化氛围。
(二)建立职业性有害因素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健全完善工作场所安全保卫机制,加强安全防范能力建设。
(三)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定期进行事件分析。
(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心理状态,强化心理援助,关注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
(五)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健康防护预案,为医务人员提供系统保障,最大限度减少职业暴露。

【目标九】加强孕产妇及新生儿安全
(一)严格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强化生育服务全链条各环节的风险评估及健康教育,持续落实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管理。
(二)强化产科探视制度,完善新生儿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严格落实产科及新生儿科医源性感染管理制度。
(三)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完善院内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协调机制,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
(四)加强孕产妇安全分娩管理,确保分娩过程中的用药安全和输血安全,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分娩核查表实践指南。
(五)积极开展分娩镇痛服务,促进安全舒适分娩,落实安全分娩中的尊严照护。

【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医院信息安全管理
(一)完善医学装备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遵从安全操作使用流程,加强对装备警报的管理。
(二)落实医学装备安全使用的培训制度,强化对医务人员的培训,鼓励监测并上报医学装备相关不良事件。
(三)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患者诊疗信息管理全流程的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强化“互联网+医疗”信息安全,保护患者隐私。
(四)加强信息系统闭环管理,确保实现患者诊疗信息管理全流程的安全性、真实性、连续性、完整性、稳定性、时效性、溯源性,实行授权管理。
(五)加强医院网络安全培训。切实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遵守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杜绝网络安全事故发生。



来源:中国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