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评价的调查研究
分享到:
发布人:yaot 发布时间:2020/2/14 10:09:53  浏览次数:1393次
【字体: 字体颜色

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评价的调查研究

——罗莉娅 罗旭 吴昊

【摘要】目的 了解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评价现状,分析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思路。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3所三级甲等医院261名医生和758名患者/家属为调研对象,利用PDRQ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进行调查,使用EpiData 3.0和SPSS 21.0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评价的认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科室和从业年限的医生对医患关系的评价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看病方式的患者/家属对医患关系的评价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家属客观行为及满意度分别对医患评价有较大影响。人格特质中的利他性、适应性以及社交性与医患关系评价得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评价存在一定差异。改善患者/家属行为及感受,提高其满意度,重视医患双方人格特质和心理变化,有助于构建良好医患关系。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生;患者/家属;认知评价;大五人格量表;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
Investigation on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in the Evaluation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LUO Liya,LUO Xu,WU Hao.//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20,27(1):70-73,98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of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evaluation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provide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Methods 261 doctors and 758 patients from 3 Third Grade Class A hospital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they were simultaneously investigated using the Big-Five Personality Scale and the PDRQ Scale, and the EpiDATA 3.0 and SPSS 21.0 software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i.Results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1).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score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mong medical personnel of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levels, departments and years of service (P<0.05).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patients/family members with different age, education level and medical treatment style on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P<0.05). The objective behavior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family member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doctor-patient evaluation.The altruistic, adaptive and social personality traits in personality trait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Conclusion There was a certain difference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on cognitive evaluation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To improve the behavior and feelings of patients/family members, improve their satisfac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both doctors and patients,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o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Key word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Doctors; Patients/Family Members; Cognitive Evaluation; Big-Five Personality Scale; Service Qua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 Southwest Hospital(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AMU), Chongqing, 400038, China


       医患关系是指医方与患方所构成的群体与群体之间多方面的关系[1]。Thom D H等[2]提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于医患关系认知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进行信息收集,或是从患者的角度解释影响因素,缺少医护人员个体特征影响的研究[3-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逐渐从“以医为中心”的传统型医患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模式转变[5-6],心理和人格因素在医患关系的研究中愈发重要[7]。本研究在采用PDRQ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大五人格量表,分析了医方患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随机抽样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附属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医生及其负责诊疗的患者/家属。将研究对象分为医生组和患者/家属组。
医生组:在3所医院内各随机选取10个科室开展问卷调查,每个科室选取5名医生。入选标准:医院正式员工;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参与临床诊疗工作且具有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者。排除标准:不愿意或没时间配合调查者。
       患者/家属组:按照医患1:3的比例,选择每名入选医生所负责治疗的3名患者/家属。纳入标准:已入院1天及以上,且已接受入选医生诊疗1次及以上的患者/家属。排除标准:患者病情较严重无法参与调查或不同意调查者。

1.2研究工具
1.2.1 医患关系调查问卷 本研究对杨慧等[8]译制的PDRQ量表进行了部分修改,加入了医患双方人口学信息、工作特征、就医方式等调查内容。PDRQ量表主要包括DDPRQ-10量表和PDRQ-15量表。
       DDPRQ-10量表[9-10]针对医生视角的医患关系,共10个条目,分为患者/家属的客观行为(4个条目)、医务人员的主观经验(2个条目)、客观行为和主观感受相结合(4个条目)3个维度,采用1分~6分计分法,每个条目原始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6分,每个条目得分相加即为总分,维度得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医患关系越好。
       PDRQ-15量表[5]反映患者对于医患关系的评价,共15个条目,分为患者/家属满意度(6个条目)、医务人员的平易近人性(7个条目)、患者/家属的疾病态度3个维度,采用1分~5分计分法,每个条目原始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5分,每个条目得分相加即为总分,维度得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医患关系越好。
1.2.2 大五人格量表问卷大五人格量表由美国学者在1987年编制,分为5个维度:适应性、社交性、开放性、利他性以及道德感。本研究采用该量表的中文修订版,与其他人格评价量表相比,该量表简洁明了,更具有针对性[11]。

1.3调查方法
       于2017年9月-11月,在医院医务处、质管科、质控科等选取和培训调查人员。调查人员统一到被调查科室发放问卷,讲解问卷填写要求。在各调查科室设置项目负责人1名,负责协助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和回收问卷。本调查均获得医生本人、患者/家属同意,已向研究对象说明了研究目的,不记名填写问卷。

1.4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利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问卷回收情况
       本研究调查对象共1 019人,其中医生261名,患者及家属758名;医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每个科室5名医生),有效回收率87.0%;患者及家属共发放问卷900份,有效回收率84.2%。

2.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1医生组 不同人口学特征医生DDPRQ-10得分情况见表1。经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科室类别和从业年限的医生对医患关系评价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为30岁~<40岁、学历为大专及本科、从业年限<5年的医生评价得分较高,非手术科室的医生评价得分略高于手术科室。其他因素对医生医患关系评价无显著影响。
2.2.2 患者/家属组 患者/家属人口学特征及PDRQ-15得分情况见表2。经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看病方式的患者/家属对医患关系评价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患者/家属评价得分较高,未使用医保就医或使用商业医疗保险就医的患者/家属评价得分较使用医保就医患者低;性别和婚姻状况无显著影响。

2.3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比较
       以DDPRQ-10量表和PDRQ-15量表总得分的均值作为标准,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将医患双方量表得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高分组(t=10.77,P<0.001)和低分组(t=20.18,P<0.001)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均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不同人口学特征医生DDPRQ-10得分比较
统计变量 类别 例数(例) 总分(分) F/t P
年龄(岁) <30 84 29.82±6.18 24.11 <0.001 30~<40 150 30.22±6.59 40~<50 18 29.50±6.80 ≥50 9 25.44±6.41
受教育程度 大专及本科 95 31.14±5.91 3.56 0.023 硕士 136 29.26±6.96 博士 24 28.71±4.81
科室类别 手术科室 114 29.66±6.76 2.61 0.047 非手术科室 147 30.14±6.21
从业年限(年) <5 101 30.35±6.48 2.67 0.04 5~<10 91 29.84±6.88 10~<20 55 30.16±5.72 20~<30 8 28.50±5.04 ≥30 6 21.83±4.75
性别 男 149 29.91±6.67 0.68 0.491 女 112 29.83±6.28
职称 住院医师 149 30.27±6.33 3.08 0.097 主治医师 97 29.66±6.70 副主任医师 12 29.00±6.19 主任医师 3 21.00±1.00
婚姻 未婚 72 29.78±6.55 0.12 0.894 已婚 187 29.80±6.51 离异或丧偶 232.00±4.24
每周工作时长(h) ≤40 19 28.90±5.32 4.69 0.182 >40~50 68 28.89±6.18 >50~60 122 30.25±6.65 >60 52 27.94±6.75

表2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家属PDRQ-15得分比较
统计变量类别 例数(例) 总分(分) F/t P
年龄(岁) <30 135 52.59±9.80 72.25 <0.001 30~<40 178 52.40±8.62 40~<50 179 54.49±9.09 ≥50 274 54.95±9.75
受教育程度 高中及以下 343 54.80±59.87 17.53 <0.001 本科 189 54.12±8.67 研究生 193 52.77±9.19
看病方式 城镇医疗保险 356 54.36±9.52 2.69 0.025 新农合 183 56.33±9.71 异地医保 107 56.13±9.05 商业医疗保险 62 50.21±7.76 自费 19 52.42±10.76 其他 33 46.11±7.24
性别 男 412 54.31±9.49 0.09 0.923 女 346 54.25±9.20
婚姻状况 未婚 104 52.41±10.02 1.70 0.187 已婚 626 54.23±9.25 离异或丧偶 36 58.75±9.10

2.4医患关系认知评价差异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参考孙江洁等[12]的研究,以DDPRQ-10量表和PDRQ-15量表总得分25分作为标准,将总分≥25分者定义为医患关系认知评价好,<25分者定义为医患关系认知评价不好,分别进行医生和患者/家属医患关系认知评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1 医生 以医生医患关系认知(好=1,不好=0)为因变量,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以DDPRQ-10量表的3个维度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表3),3个维度均对医生医患关系评价认知产生影响。其中,患者/家属的客观行为影响最大,患者/家属诊疗配合度较高的行为更易使医生对医患关系做出较好评价。
2.4.2 患者/家属 以患者/家属医患关系评价(好=1,不好=0)为因变量,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以PDRQ-15的3个维度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表3),3个维度均对患者/家属的医患关系评价认知产生影响。其中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影响最大,满意度较高的患者/家属对医患关系评价更好。

2.5人格因素对医患关系认知差异的影响分析
       以PDRQ-15量表和DDPRQ-10量表的总得分为因变量,大五人格特质为自变量,人口学特质为控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回归方程均有预测意义(P<0.05);大五人格特质中的利他性、适应性以及社交性与医患关系得分均呈正相关(β=0.12~0.28,P<0.05),即利他性、适应性以及社交性得分越高,医患双方认为医患关系越好。

表3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医患关系评价认知Logistic回归分析
医患双方 量表维度 B 标准误差 P OREXP(B) 的 95% 置信下限 上限
医方 患者/家属的客观行为 0.95 0.36 0.017 3.14 2.72 3.55 医务人员的主观感受 0.55 0.27 <0.001 1.93 1.33 3.11 客观行为和主观感受结合 0.67 0.35 0.019 1.99 1.24 2.39
患方 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0.83 0.3 0.031 3.21 2.12 3.95 医务人员的平易近人性 0.43 0.21 <0.001 2.73 1.63 3.41 患者/家属的疾病态度 0.55 0.29 0.026 2.19 1.64 2.69

3讨论

3.1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和评价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发现,医生和患者/家属对医患关系评价的认知存在差异,这与孙江洁、郑大喜等[12-13]的研究结果一致。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的医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存在差异,这一结果与陈建东[14]的研究结果一致。年龄是影响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评价认知的相同作用因素,青年医生、老年患者对医患关系认知评价较低,年长医生和年轻患者认知评价相对较好。这可能是由于:(1)医生方面。年长医生经验更为丰富,威望更高,且就诊患者中老年患者占比较大,积累了较多患者/家属的良好口碑;而年轻医生长期工作于临床一线,工作量大,诊疗过程中可能会较早成为患者/家属负面情绪的接受者,发生医患纠纷的可能性更高[15]。这符合我国看病找“专家”的现状,也与研究结果中从业年限因素对医患关系评价的影响相吻合。(2)患者/家属方面。老年患者/家属往往由于病情较重且复杂,花费较高,预后较差,患者/家属接受度相对较低[16-17],因此更易对医患关系做出不好评价。
3.2患者/家属行为与感受对医患关系认知评价的影响
       研究发现,患者/家属的客观行为对医方认知评价产生较大影响,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对患方认知评价影响较大,由此可见,医患双方中,患方的行为与感受对于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改善患者/家属客观行为,可从提升患方医疗知识水平,扩大患者/家属医疗信息获取渠道等方面缩小医患角色差异,提高医患双方在诊疗过程中的配合度。提高患者/家属的主观满意度,主要是从诊疗过程中加强医患沟通,进一步提升诊疗服务的及时性等方面入手,提升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同时,医保就医患者/家属的医患关系认知评价较好,因此医保部门扩大医保就医方式普及范围可提升医患关系和谐度。

3.3人格因素对医患双方医患关系认知差异的影响
       “指导—参与”型医学模式,强调在诊疗过程中医患双方要建立相互尊重的友好协作关系,心理因素、人格因素等非技术性关系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尤为突出[18-19]。本研究结果表明,医生和患者/家属两者的性格特质会对整个医疗过程的医患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具有利他性、适应性、社交性人格特征的医生,往往责任心较强,善于交流,富有同理心,可以充分信任患者,故其会对医患关系评价较高。结合其他学者研究结果[20],可将人格特质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机制解释为,健全的人格作为内因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本质上提高医生和患者/家属的自身修养,从而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因此,医疗过程中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不仅取决于疾病治疗情况,也应考虑到医患双方的人格特质和心理变化,积极沟通,克服不利因素,才能构建良好医患关系。
       本研究结果对于后续医患双方诊疗过程中加强沟通协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丰富了医患关系评价认知差异相关研究内容。但本研究仅选取了3所医院的部分医生和患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今后需要选取更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一步研究,为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黄斌. 新医改视域下的医患关系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0.
[2]Thom D H, Wong S T, Guzman D, et al. Physician trust in the patien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measure[J]. Ann Fam Med,2011,9(2):148-154.
[3]张一宁,刘兰茹. 医患关系模式与医院法治文化辨析以“萨斯-何伦德”模式为理论视角[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8):74-75.
[4]汪新建,王丛. 医患信任关系的特征、现状与研究展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2-109.
[5]陈倩雯,郑红娥. 国内外医患关系研究述评[J].医学与哲学(A),2014,35(3):44-48.
[6]宋林子,张建,吴宇彤,等. 医患关系模式对医患关系影响的调查与探讨[J].中国医院,2010,14(1):33-35.
[7]吴伟娟. 从心理学角度谈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变[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5):395-398.
[8]杨慧,王洪奇. 医患关系量表

PDRQ-15中文译本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50-353.
[9]Norton J, De Roquefeuil G, David M, et al.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French general practice using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comparison with GP case-recognition and psychotropic medication prescription[J].Encephale,2009,35(6):560-569.
[10]Hahn S R, Kroenke K, Spitzer R L, et al. The difficult patient: prevalence, psychopathology,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J].J Gen Intern Med,1996,11(1):1-8.
[11]李金德. 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688-1692.
[12]孙江洁,张利萍,沐鹏锟,等. 医方和患方对医患关系评价的认知差异[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7):486-491.
[13]郑大喜. 医生的行为角色及其控制策略基于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0(6):52-54.
[14]陈建东. 职业压力对某中医院临床医生行为态度的影响调查[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5]裴雯雯. 医护人员情绪智力、情绪劳动对医患关系的影响[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16]熊丹. 医护人员情绪劳动与职业倦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17]浦方芳. 医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7.
[18]连社君. 新型医学模式决定新型医患关系[J].全科护理,2009,7(9):815-816.
[19]王丽,刘东. 运用临床心理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新型医学模式下医学生必修课程[J].大学教育,2017(3):57-58.
[20]杨国斌. 现代医学伦理学面临的新挑战[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2):113-118.


通信作者:
罗莉娅:西南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E-mail:
419136358@qq.com
收稿日期:2019-02-13
修回日期:2019-05-28
责任编辑:黄海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