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无偿献血考核长效机制
分享到:
发布人:administrator 发布时间:2013/10/16 9:41:03  浏览次数:1334次
【字体: 字体颜色

如何构建无偿献血考核长效机制

◆夏永建
【摘要】目前,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均已建立,但对长效机制的考核尚未真正形成。据此,提出10点建议:一是将无偿献血纳入各级政府“三个文明”考核内容;二是将无偿献血纳入文明创建考核内容;三是将无偿献血教育纳入公民健康教育考核内容;四是将无偿献血纳入相关部门绩效考核内容;五是将无偿献血宣传纳入新闻媒体公益宣传考核内容;六是将支持无偿献血公益宣传、服务内容纳入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公益性捐赠管理范畴;七是将血站每年采供血情况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公示;八是将采供血机构献血服务和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内容;九是完善无偿献血返还制度;十是建立公民用血制度。

【关键词】无偿献血;长效机制;考核

How to Implement Long-Term Mechanism Assessment of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XIA Yongjian.//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2,19(2):16-18

Abstract At present, long-term mechanism of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but the assessment of long-term mechanism has not really formed. Accordingly, the paper proposed 10 recommendations: first, the blood donation is included into "three civilizations" assessment of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second, it is included into the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third, it is included into citizens health education assessment; fourth, it is included into performance appraisal content of related departments; Fifth, it is included into the assessment of news media; six, public advocacy and services of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 is included into the donation management category of social welfare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seventh, blood collection and supply of the blood bank is notified annually through the news media to public notice; eighth, the blood services and blood banks clinical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se of blood is included into the assessment of medical quality; ninth, the return of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Tenth, the blood use system for citizens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Assess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Center Blood Bank of Nantong City,Nantong,Jiangsu,226007,China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无偿献血事业蓬勃发展。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从1998年的5%上升到99%以上,无偿献血人次超1 100多万,血液供应基本实现了有偿献血向无偿献血的平稳过渡。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与医疗水平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扩大,我国临床用血量快速增长[1],采供血矛盾日益凸显。自2010年开始,“血液紧张”从局部地区逐步发展为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个别地区血库某一血型的库存甚至一时间为“0”,而且在部分地区“血液紧张”已从季节性转变为常态化,血液供应紧张变得持续时间长、缺口量大,给输血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在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加大考核力度,让无偿献血得以有效和持久发展,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血需求,真正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无偿献血事业中得以实现,值得输血工作者思考。


1构建无偿献血考核长效机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1可行性

    首先,无偿献血制度已经建立并完善。我国无偿献血工作起步较晚,1998年《献血法》的出台,从法律上确定了无偿献血制度。实施10多年来,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得以长足发展,目前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大幅度上升。有报道表明,我国献血总量从1998年的1 000吨增加到2010年的3 935吨,年无偿献血总人次从30万增长到1 180万,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从5.47%上升到99%,稳步实现了从计划无偿献血到自愿无偿献血的转轨[2]。

    其次,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已基本建立。现行《献血法》从各方面强调政府部门、人民团体、街道社区以及公民的职责与义务,各地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发展较快,有的已能完全满足临床用血需求。但随着医疗市场的快速扩展,无偿献血形势急剧变化,各级政府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职能日益凸显。无偿献血工作需要长效机制加以保证,更需要实施对长效机制的考核,才能保证无偿献血工作落到实处,确实保障临床用血需求。

    再次,无偿献血法律制度已基本健全。现行《献血法》明确了“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国家机关、军队、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或本居住区的适龄公民参加献血。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现行的关键在于各部门对《献血法》相应条款的具体落实和实施的力度欠缺,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强化对无偿献血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1.2必要性

    无偿献血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又是一项民生工程,关系到治病救人。这项工作的社会性、重要性、长期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其必须长抓不懈,且只有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才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目前,虽然各地都已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但由于无偿献血制度实施时间不长、各地情况不一、机制不全等,导致支撑全社会参与无偿献血的根基不牢,血液供应一直处于紧张局面;还有一些地区淡化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在无偿献血中的职责,片面强调采供血机构的招募作用。2010年“血液供应紧张”涉及面广从一个侧面表明,在我国公民无偿献血意识不足、人口献血率低的国情下,仍得从机制着手,按照《献血法》要求,明确各自职责,解决好有人组织、发动献血的问题。我国《献血法》虽未明确公民参加无偿献血的义务,仅提倡和鼓励健康适龄公民参加无偿献血,对公民无偿献血没有强制力,但却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法定职责和义务,特别是动员和组织无偿献血的义务。如地方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采取措施广泛宣传献血意义,普及献血科学知识,开展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的教育;红十字会依法参与、推动献血工作;新闻媒体应开展献血的社会公益性宣传;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或者本居住区的适龄公民参加无偿献血等。这一系列的法定义务,着重在于解决有人动员、组织献血的问题,是保证无偿献血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前提。但现实是这些规定被淡化了,没有落到实处,或者落实程度不一,或者时好时坏。因此,在形成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对各级组织实施有效的考核十分必要。

2建议


    综上所述,结合工作实践与思考,就无偿献血长效机制考核提出以下10点建议:    第一,将无偿献血纳入各级政府“三个文明”考核内容。基本要求是以县 (市、区)为辖区单位,辖区内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各个辖区内的血源有了保障,所在的市、省乃至全国的血源就有了稳固的基础。同时,只有基层的县一级无偿献血工作动员、组织好了,全社会无偿献血意识的提高才有可靠的群众基础,也才能为突发性应急献血奠定基础。

    第二,将无偿献血纳入文明创建考核内容。基本要求是把无偿献血纳入各级各类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单住、文明家庭的达标验收指标。对于文明城市和文明县城的创建,要求辖区内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实行一票否决;对于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评比,要求符合条件的成员必须参加过无偿献血。通过文明创建,体现无偿献血的文明价值,从而推动和影响社会无偿献血行为的形成。对长期坚持无偿献血的人员,应在获得无偿献血金、银、铜奖的基础上,能相应获得“文明市民”、“文明标兵”等荣誉和类似于全国或地方的“五·一劳动奖”待遇等。

    第三,将无偿献血教育纳入公民健康教育考核内容。基本要求是各地健康教育考核指标中有无偿献血知晓率的内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中,已把“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作为公民的基本知识和理念,为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现行的关键是需要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围绕社会公众担心献血有损健康、献血可能感染疾病等顾虑,通过健康教育释惑解疑。由于健康教育机构的宣传不仅手段专业,而且属于第三方机构,更具说服力,群众更可信、更易接受,因而比血站自身宣传效果更好。

    第四,将无偿献血纳入相关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基本要求是做好本行业、本系统的无偿献血工作。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发动医护人员;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发动高校学生;各级红十字会负责组织发动志愿者;部队有关机构负责组织发动军人;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发动工人;农业部门及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发动农民;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发动城市居民;人事部门负责组织发动公务员及国家工作人员等。通过各部门、各行业的组织发动,构筑起纵向到底的无偿献血组织发动网络。在鼓励国家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院校学生率先献血的同时,带动全社会各行业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参加无偿献血,既能为全民无偿献血意识的提高奠定社会基础,又能有效改善当前献血人群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第五,将无偿献血宣传纳入新闻媒体公益宣传考核内容。《献血法》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应有计划地开展无偿献血社会公益性宣传。现在需要做的是,各级宣传部门真正把无偿献血公益宣传的计划、频次、效果纳入对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考核或评价内容,督促新闻媒体履行职责并长抓不懈,营造无偿献血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六,将支持无偿献血公益宣传、服务内容纳入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公益性捐赠管理范畴。如公益性宣传,新闻媒体的播放,街头广告橱窗的提供,繁华地段街头广场流动献血车停泊地等。从社会角度来看,这是公共资源,但对某一单位而言,也可以认为是占用了单位资源。可考虑将其正常收入纳入对无偿献血事业的捐赠范畴,长期结累后按无偿献血表彰标准申报表彰奖励,不仅支持了无偿献血事业,又提高了单位的社会影响力。

    第七,将血站每年采供血情况以地区献血办公室或年度审计结论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公示。如2009年江苏常州血站在地方报刊发表《血液情况白皮书》,向社会公示血液采集量、无偿献血人群组成及人群分布、血液检测情况、临床用血需求、临床用血趋势分析、无偿献血返还、血站投入与发展等。这不仅有助于市民进一步了解无偿献血血液去向,又有助于消除目前社会对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的误解。

    第八,将采供血机构献血服务和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内容,尤其是采供血机构献血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及应急机制能力应作为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医疗机构自身输血比例纳入考核范畴,不仅可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又能有效减少异体血液输注,从而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

    第九,完善无偿献血返还制度。《献血法》明确规定,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临床用血费用;无偿献血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可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免交或者减交临床用血费用。国家也已对临床用血费用实施了统一标准。然而,无偿献血者免交临床用血费用,各地并不统一,并形成了地域差异,这给无偿献血者免交临床用血费用增加了难度。对此,建议卫生部考虑对无偿献血免交临床用血费用实施统一标准[3-4]。加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国无偿献血者信息联网可参考公安部门的联网查询方式,同时做好保秘工作,真正做到无偿献血方便快捷、减免临床用血费用手续简化方便,让献血者感受到义务与权利的统一。

    第十,建立公民用血制度。无偿献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公民用血也理应得到社会的支持。如约旦规定了“任何人只要急需血液,都可以得到,但在身体康复后,必须来献血,或由亲属代之献血”[5]。但我国年青人总认为献血与已无关,急需输血时往往对家庭互助献血都不能理解。为此,建议国家参考约旦的做法,建立健全公民临床用血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我国无偿献血工作逐步得到全社会广泛理解支持[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90/201106/51991.htm,2011-06-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陈竺部长在2008~200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zcfgs/s7857/201103/50994.htm,2011-03-18.

[3]胡秀兰,王绍兰.2002~2004年濮阳市无偿献血免费用血情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6,22(15):1210.

[4]李 芳.血站的财务潜在风险分析[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5, 3(4):349.[5]一袋血的“生命轮回”[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s/jiankang/2011-06-17/content_2924508.html,2011-06-17.


通讯作者:
夏永建:南通市中心血站
E-mail:85820037@163.com
收稿日期:2011-09-20
修回日期:2011-10-25
责任编辑:吴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