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人群防癌健康教育评估研究
◆龚杨明 陈英耀 郑莹 黄葭燕
【摘要】通过知信行评估,对比社区人群防癌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前后,社区居民对防癌知识知晓程度的变化,评估说明项目已达到实施效果。并提出丰富课程形式,扩大覆盖面;探索健康促进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知信行评估;健康教育;防癌
Evaluation on Health Education of Cancer Prevention in Community Population/GONG Yangming,CHEN Yingyao,ZHENG Ying,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1,18(3):92-95
Abstract "shanghai cancer care" is a project to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on community residents, which aims to publicize knowledge on cancer prevention. Through the KAP evaluation, the paper compared the cognition of resi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ject. The effect of project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cognition, and the policy implication was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further task.
Key words KAP Evaluation;Health Education;Cancer Pre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Center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Shanghai,Shanghai,200336,China
在社区防癌工作中,以社区防癌健康教育为先导的医学干预理论和实施方法,是促进社区防癌知识普及,使社区成员主动参与防癌计划的有效方式[1,2]。肿瘤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建设是上海市公共卫生3年行动计划中的子项目。其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展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活动。即通过一系列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对“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促进社区居民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致癌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社区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生命质量。
2008年初,根据社会经济水平、地理分布情况,同时考虑现有肿瘤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选择了4个区,包括松江区、徐汇区、闸北区和闵行区,在每个区选择了1个社区作为干预点,开始本项目的试点运行。这些社区分布在上海不同区域,在肿瘤管理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便于项目的实施与推进。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重点评价该项目的阶段性效果,为今后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和循证基础。
1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项目实施前,在4个项目实施区域进行了整群抽样,并进行问卷填写。研究共回收1 680份有效问卷,作为基线组。在项目实施1年后,在4个项目实施区域,对所有参与本项目健康教育的社区居民,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5份,作为干预组。通过分析基线组与干预组的调查结果,比对社区居民在肿瘤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改变程度,据此评价项目成效。
2结果与分析
2.1知信行(KAP)调查结果
2.1.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被调查者的年龄在24~85岁范围内。干预组为28~81岁,平均年龄为63.25±9.86岁,中位年龄为65岁;基线组为24~85岁,平均年龄为54.86±10.73岁,中位年龄为55岁,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干预组与基线组在性别和文化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就基本情况而言,基本排除了因人口学特征带来的对干预的影响,保证干预组和基线组均衡可比。 表1癌症防治早期检查信念形成率和知识知晓率比较
特征变量干预(n=205)频数构成比基线(n=1680)频数构成比x2P值癌症早发现重要19598.01 52392.97.5810.006不重要42.01177.1无肛肠症状,大便隐血检查是14069.7313 24.6 165.378 0.000否6130.3959 75.4 无肛肠症状,肠镜检查是 94 47.2 364 24.6 45.331 0.000否 105 52.8 1 116 75.4 每年自费防癌体检是 110 55.3 775 46.5 5.503 0.019否 89 44.7 892 53.5 肛肠症状知道129 64.884550.5 14.604 0.000不知道 70 35.2 828 49.5 表2癌症防治早期检查行为形成率比较
特征变量干预(n=205)频数构成比基线(n=1680)频数构成比x2P值大便隐血检查 是 113 55.7 199 11.9 250.145 0.000 否 90 44.3 1 474 88.1 肠镜检查 是 40 19.7 94 5.6 54.154 0.000 否 163 80.3 1 579 94.4 表3肠癌防治早期检查的接受程度比较
特征变量干预(n=205)频数构成比基线(n=1680)频数构成比x2P值大便隐血检查很麻烦,再也不愿检查 11 9.6 13 6.8 4.620 0.099比较麻烦,可以接受 30 26.3 73 38.0 完全接受 73 64.0 106 55.2 肠镜检查很麻烦,再也不愿检查 5 12.2 28 28.9 4.888 0.087比较麻烦,可以接受 20 48.8 43 44.3 完全接受 16 39.0 26 26.8 2.1.2癌症防治早期检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比较对于癌症防治早期检查的信念形成,4个社区居民在“癌症早发现的重要性”、“在无肛肠症状下,每年做大便隐血检查的主动性”、“在无肛肠症状下,每5年做肠镜检查的主动性”以及“每年自费防癌体检的主动性”等4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干预后癌症防治早期检查的信念形成率高于基线水平。癌症防治早期检查的知识的知晓方面,肛肠症状的知晓率,干预后为64.8%,高于基线水平的5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癌症防治早期检查的行为形成方面,干预组进行大便隐血检查和肠镜检查的比例明显高于基线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可见,健康教育活动对居民的行为形成效果明显。
2.1.3癌症防治早期检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综合得分癌症防治早期检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平均得分评判标准,答对者赋2分,答错者赋1分,知识(1项)、态度(4项)和行为(2项)各项内容及综合得分判断见表3。癌症防治早期检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3部分总分的平均得分,干预后是1.65±0.478,基线得分是1.36±0.480,二者经t检验差别具有显著性(P=0.000<0.05)。提示干预后社区居民对癌症防治早期检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3方面都有所提高。
2.1.4肠癌防治早期检查的接受程度分析肠癌防治早期检查的接受程度比较,干预与基线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见表3)。对于大便隐血检查,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接受,1/3左右表示比较麻烦,还可以接受;对于肠镜检查,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麻烦,难以接受,1/3左右表示完全接受。可见肠镜检查的接受程度较低。
2.1.5拒绝肠癌防治的原因分析拒绝肠癌防治早期检查的原因分析,基线组中不做大便隐血检查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由于经济原因,不能承担相关费用”,分别占22.3%和14.6%;“缺乏早期癌症症状和体征的相关知识”占9.9%。而干预组中不做大便隐血检查的原因,主要是"“乏自我保健意识”和“由于经济原因,不能承担相关费用”,分别占30.5%和25.4%;“缺乏早期癌症症状和体征的相关知识”占8.5%,略少于基线组。这说明,除相关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外,检查还一定程度的受客观因素影响。
拒绝肠镜检查的原因分析,基线组中不做肠镜检查的原因中,“缺乏自我保健意识”23.2%;“由于经济原因,不能承担相关费用”占12.6%,“缺乏早期癌症症状和体征的相关知识”占7.4%,其余为“其他”或“不知道”。干预组中不做肠镜检查的原因,“缺乏自我
表4妇女体检知识知晓率比较
表5妇女体检行为比较
表6妇女体检行为形成率比较
保健意识”占23.2%,“由于经济原因,不能承担相关费用”占12.6%,但“缺乏早期癌症症状和体征的相关知识”占4.2%,明显减少。因此可以认为,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群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但是除相关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外,检查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客观因素影响。
2.2女性行为知识调查结果
2.2.1女性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本部分由社区居民中的女性进行填写,基线组有925人,干预组有108人。两组在婚姻、文化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这保证了干预组和基线组的均衡可比。
2.2.2妇女体检知识的知晓程度比较在乳腺自我检查方法、乳腺癌症状和体征、女性癌症的常见症状和定期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的知晓率方面,干预组和基线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乳腺自我检查方面,干预组的知晓率为47.5%,明显高于基线组的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在妇女体检的相关知识中,乳腺自我检查和定期的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的知晓率较低,在下一步健教活动中有待关注。
2.2.3女性体检的态度比较对于妇女体检的态度进行分析,在体检性质、乳腺自查的时间间隔和对妇科检查时间间隔的认识方面,干预组与基线组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见表5)。在体检性质方面,基线组主要是单位组织和自己主动参加体检,分别占66.0%和17.7%;但在干预组中,除了单位组织参加体检和自己主动参加体检外,还有41.3%的被调查者通过其他途径参加体检。在乳腺自查的时间间隔方面,干预组中,主要是不定期检查(占68.3%)和1月1次(占20.6%);而基线组中,更多的是不定期检查(占82.1%),1月1次检查的比例为11.0%,低于干预组。在对妇科检查时间间隔的认识方面,干预组主要认为是1年1次(56.1%)和6个月1次(19.6%);而基线组中,主要认为是1年1次(57.4%)和2年1次((13.8%)。因此总体而言,干预组在对妇科检查时间间隔的认识方面,好于基线组。
2.2.4妇女体检行为比较过去2年中妇女体检参加率,干预组为59.8%,基线组为57.4%,二者无统计学差异(见表6)。在乳腺X线钼靶和乳腺自我检查方面,干预组的比例高于基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乳腺临床检查和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方面,干预组和基线组没有差异性(见表6)。这可以说明,干预组女性对于体检的参与程度或高于或等同于基线组。
3讨论与建议
3.1健康教育发挥了有效作用,项目实施达到阶段性目标
社区人口集中,社会受益面大,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有利场所。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社区居民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提高自我防护与自我检测能力[3]。肿瘤防治立足于社区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在以往的农村社区肿瘤防治工作中也得到了验证[4]。本项目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定期定点的健康教育,从知识、态度、行为各个方面,提高了人群对于肿瘤防治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此外,本研究所进行的满意度调查表明,社区居民对于该项目的总体满意度和各方面的满意度都已达标。因此,可以认为本项目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也表明了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5]。
3.2丰富课程形式并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
在健康教育的形式上,可逐步多元化。目前肿瘤患者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也应年轻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如讲座、展板等,符合社区人群,尤其是有空闲时间的中老年人[6]。建议可将健康教育的精品课程网络化,这符合青年人的生活习惯,也可提高受众面,拓展资源共享性。此外,也可尝试将健康教育融入社区活动等,寓教于乐[7,8],或是采取“东方大讲坛”等方式,形成固定模式,做成品牌,提高公众的认可度和识别度。在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上,可逐步挖掘。目前的健康教育时间以周末为主。建议将健康教育时间覆盖到上班。在目标人群的选择上,可以公共场所、楼宇、机关等为单位进行整群教育。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上,可进一步规范。本项目的健康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邀请肿瘤、营养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到课程设计中,进一步提高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同时做到通俗易懂。在逐步完善课程的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投入,保证师资力量,争取形成专项继续教育项目,提高规范性[9]。
3.3促进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防癌工作实效
肿瘤防治工作需要社区工作人员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尤其是在入户随访和宣传方面。但目前各社区的工作人员都存在数量不足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癌工作的实效。社区志愿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应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加强社区志愿者的培养[10]。建议本项目在各实施点尝试健康促进志愿者队伍建设,可将社区中有一定文化知识、精力充沛的中老年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后,充当社区志愿者,协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健康宣教工作。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由社区招聘专门的社区志愿者,形成专业志愿者队伍,以此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队伍。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功能合理、连续方便、综合性的区域卫生服务网络,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1]。社区人群防癌健康教育KAP评估研究为探索社区服务功能的有效拓展,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福影, 李天萍, 吴建国,等. 对健康管理及癌症综合防治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 26(4): 275-277.
[2]王丹若, 冯泽永. 美国管理型医疗对我国社区健康教育的启示[J].现代预防医学,2009, 36(4): 4648-4649.
[3]杨青敏, 林文, 杜苗. 上海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状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2008, 16(5): 252-252.
[4]万德森, 戎铁华, 李源,等. 广州市越秀区常见恶性肿瘤的早发现及早诊断[J].中国肿瘤,2001, 10(4): 212-215.
[5]王春芳, 郑莹, 顾凯,等. 城市地区癌症早发现工作的策略探讨[J].中国肿瘤,2010, 19(2): 93-96.
[6]李俊东, 万德森, 柳青,等. 社区防癌健康教育方式初探[J].中国肿瘤,2002, 11(3): 139-141.
[7]谭代佳. 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拓展健康教育传播渠道[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 23(4): 43-45.
[8]何莉芳, 廖淑梅. 系统科学方法指导下的社区健康教育[J].当代护士,2005, 12(11): 80-82.
[9]张苏燕. 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与体会[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27(1): 70-71.
[10]刘骁敏, 陈勇, 丁玲,等. 江苏省张家港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践与经验[J].中国健康教育,2009, 25(9): 693-695.
[11]胡玉宁.金新政.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综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4):76.
通讯作者:
龚杨明:上海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E-mail:jyhuang@shmu.edu.cn
收稿日期:2010-10-08
责任编辑: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