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现状分析及建议
◆温涛 董鲁玲 赵君
【摘要】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障血液安全。方法采用2种不同厂家的ELISA试剂,对献血者标本进行抗-HIV、抗-HCV及HBsAg筛查,并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认抗-HIV筛查阳性的标本。结果郑州市2003年1月~2010年11月抗-HIV确认阳性94例,平均感染率为12.05/10万;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21~40岁为主;HIV与HCV、HBV存在合并感染,尤以与HCV合并感染率最高。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在无偿献血者招募及体检过程中加强排查,并适时调整检测方法,以保障血液安全。
【关键词】献血者;HIV;感染;ELISA;检测
Analysis of HIV Infection Status Among Blood Donors in A City/WEN Tao,DONG Luling,ZHAO Jun.//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1,18(3):84-86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HIV infection status among blood donors in Zhengzhou area from 2003 to 2010.MethodWe used two different factories ELISA reagents to screen anti-HIV, anti-HCV and HBsAg in 807671 donors. If with positive result of screening anti-HIV, Western Blot was then used to confirm.ResultFrom 2003 to 2010, there were 94 donors confirmed anti-HIV positive with average rate of 12.05 in hundred thousands. In positive subjects, the number of m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It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s (P<0.05). There existed combination infection between HIV and HCV or HBV, and the combination infection rate of HIV and HCV was as high as 54.3%.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screening of the blood donors in recruiting, and to appropriate adjust the screen strateg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blood safety.
Key words Blood Donor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io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Screen
Firstauthor’s address Red Cross Blood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Henan, 450012, China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输血是传播HIV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向临床提供安全血液、降低输血风险,我们对郑州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表1献血者HIV抗体确认阳性情况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3年1月~2010年11月郑州地区无偿献血者。
1.2试剂与仪器
抗-HIV试剂(北京万泰公司和荷兰生物梅里埃公司)、HBsAg试剂(北京万泰公司和上海科华公司)、抗-HCV试剂(北京万泰公司和上海科华公司)、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STAR&FAME(瑞士Hamilton公司)、全自动加样器RSP200(瑞士TECAN公司)及HT3酶标仪(奥地利Anthos公司)。
1.3方法
首先,依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采集的血样进行初复检。每份标本采用2个厂家的ELISA试剂筛查抗-HIV。2种试剂均阳性,判为阳性;均阴性,判为阴性;一阴一阳,判为阳性。其次,将抗-HIV阳性血液送往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确认方法为免疫印迹法(WB)。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003年1月~2010年11月郑州地区自愿无偿献血者共计812 313人,年龄18~55岁,体检均合格。 其中,男性456 764人,占56.23%;女性355 549人,占43.77%。职业包括学生、自由职业、农民、公司职员、服务人员等。
2.2疫情
确认感染HIV 94人,平均感染率为12.05/10万。其中,2010年感染人数最多,见表1。
2.3性别分布
男65人(69.1%),女29人(30.9%);男女比例为2.24:1;男性上升趋势明显,见图1。
图1不同性别献血者确认感染HIV情况
2.4年龄分布
18~20岁6人,占6.38%;21~30岁36人,占38.30%;31~40岁34人,占36.17%;41~50岁17人,占18.09%;51岁及以上1人,占1.06%。经x2检验,x2=32.6,P<0.05,显示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HIV合并感染情况
对94例HIV感染者同时进行HBV、HCV检测,以HIV合并HCV感染者最多,为51人,占54.3%,见表2。
表2HIV 合并感染情况
感染种类感染人数(人)感染率(%)HIV4042.6HIV+HBV11.1HIV+HCV5154.3HIV+HBV+HCV22.2
2.6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资料及献血情况
以2010年确认的18人为例,男性12人,女性6人;31岁以下13人;均为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且为第一次献血;职业涉及学生、农民、公司职员、服务人员等。感染途径为异性性传播,其中自由职业及服务人员12人,占66.7%;流动人口6人,占33.3%。
3分析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乙肝(HBV)、丙肝(HCV)感染人数居世界首位。由于HIV、HBV、HCV传播途径相似,HIV合并感染HBV、HCV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相对于单纯的HCV感染,HIV可明显加快HCV疾病的进程[3]。调查显示,HIV/HCV混合感染占54.3%。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防治HIV、HCV、HBV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2010年18例确认者的调查显示,从事自由职业及服务人员的感染率明显上升,提醒采供血机构应加强问这部分人群的献血前问询,使其自我排除。在调查中还发现2例夫妻献血者,丈夫为抗-HIV阳性,而妻子为阴性。我们及时对妻子的血液采取了保密性弃血。提示采供血机构有必要对确认阳性的献血者亲属献血情况进行调研,建立特殊档案,以防止已经感染又处于“窗口期”的献血者献血。
4建议
4.1确定低危献血者,鼓励固定自愿无偿献血
血液安全是关系国家公共安全与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无偿献血者的招募与保留是保障血液安全的源头。在当前自愿无偿献血工作进一步深入和制度化的形势下,需重新审视现行招募方式。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强化血液管理工作,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无偿献血工作长期计划,鼓励和弘扬自愿无偿献血,采取多种方法增强献血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励低危、固定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采供血机构在确定献血者时应注意:(1)献血者按要求如实填写《献血者健康情况征询表》,工作人员通过必要的交谈, 识别献血者的献血动机, 在充分尊重献血者隐私的前提下引导有危险行为的献血者作自我排除;(2)详细询问献血者病史;(3)体格检查,包括血压、脉搏、体重等,同时检查有无淋巴结肿大、有无纹身、针眼等;(4)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管理,建立高危人员档案,录入献血者指纹存档,以确认献血者身份,对不合格献血者再次献血进行拦阻。
4.2采用先进检测手段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为减少因“窗口期”引起的感染[4],可逐步采用灵敏度更高的试验方法或增加检测项目。如采用化学发光法取代ELISA法,逐步实行核酸检测等。可取消一些小的血站,逐步实行血液集中检测,统一设备与试剂,减少人力、物力浪费,控制试验成本,提高检测质量[5]。目前,随着国家对血站投入的加大,各血站试验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在充分利用设备、用好设备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4.3加强自我保护,防止职业暴露[6]
在采供血过程中,工作人员如缺乏安全防护意识,违规操作,可能导致潜在的生物危害。因此,采供血机构应加强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强化其安全防护意识,促其掌握意外事故的处理办法,严格贯彻《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使生物安全覆盖整个采供血过程。
4.4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血站均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相当部分质量管理体系可操作性差,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许多血站责任不明确、工作不主动、操作违规等普遍存在,严重威胁血液安全。因此,建议采供血机构管理者积极转变观念,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使每项工作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真正确保采供血质量与安全。
参考文献
[1]郑鹏,张容,杨春晖,等. 四川省自愿无偿献血适龄人群 HIV 流行特征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08,21( 6):458-459.
[2]王芳,栾燕,刘显智. 沈阳市近8年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8):1996-1998.
[3]马建新,王江蓉,沈银忠,等. 上海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合并乙型、丙性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微生物与感染,2006,1(4):207-210.
[4]谢进荣,张兴明,王淑芳. 文山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后传播HIV残余危险度的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4):300-301.
[5]温涛. 中美血站血液质控与检测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3):81-83.
[6]温涛. 血站实验室潜在的生物危害及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4):5882-5883.
通讯作者:
温涛: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E-mail:zhikongke@hotmail.com
收稿日期:2010-12-06
修回日期:2011-01-10
责任编辑:吴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