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密切值法的学科群评价体系研究
分享到:
发布人:administrator 发布时间:2013/9/3 15:05:36  浏览次数:530次
【字体: 字体颜色

基于密切值法的学科群评价体系研究

◆ 雷勇 宋斌 程列凤 卓飞豹
摘要】在学科群评价体系指标及权重已确定的基础上,运用密切值法构建密切值模型,对大型综合性医院学科群评价体系进行验证与评估,建立适宜的学科群评价数学模型,可促进学科群建设的科学、稳步、可持续发展,创造更高的临床和科研效益,有利于医院发展。学科群评价体系对学科群评价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可伸缩性等特点。

关键词】学科群建设;评价体系;密切值法

Study on Osculation Modeling for Evaluation System of Subject Group Construction/LEI Yong,SONG Bin,CHENG Liefeng,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1,18(3):80-81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osculation method to test an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had been constructed for large-scale general hospitals. The osculation method was adapt to the evaluation of subject groups, and promoted a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o promote the objectivity, stability and scalability development of subject groups and to create more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benefit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Groups; Evaluation System; Osculation Method

Firstauthor’s address Medical Servic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Region, Putian,Fujian,351100,China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当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攻关的方式联合起来形成学科群。学科群建设对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科群建设评价体系已有相关报道[1-3],但验证研究甚少。文章在评价体系指标及权重已确定的基础上,运用密切值法构建密切值模型,旨在对大型综合性医院学科群评价体系进行验证与评估。

1学科群评价体系概述


    近年来,大型综合型医院纷纷组建了学科群或专科中心,形成了集人才培养、协作攻关和共同诊疗为一体的多学科有机综合体。为科学管理学科群,构建学科群评价体系十分重要。目前,学科群评价体系已有相关报道[1-3]。评价体系的构建,参考了当前学科群建设创新体制, 依照全军专科中心、军区绩效考评建设的要求, 采用文献复习法、特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层次分析法、现场实证检验法等,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确立评估指标及权重。其中,第一轮专家法抽取专家20名,确定一、二、三级指标、内涵和一级指标权重;第二轮专家法抽取专家18名,修订各级指标并确定二、三级指标权重。首先,根据医疗学科群现状,选取学科群基本建设、医疗工作、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人才梯队、科室管理等6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拓展为26个二级指标及62个三级指标,并制定评价细则。其次,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修订。考虑到现有医疗工作中,许多综合性医院已不再统计“学科群科间转诊患者数量与入院患者之比”,因此本评价体系也不再使用该指标,但保持其它61个三级指标相对权重不变。最后,将评价体系推广到大型综合性医院学科群建设评估中,以促进学科群健康发展。

2密切值法评价模型的构建

    密切值法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数据模型,常用于对样本对象的评估和排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科研领域[4]。其原理是:首先,找出集合中的最优点和最劣点;然后,计算出各学科群与最优点、最劣点的距离,即密切值;最后,通过密切值排序得出各学科群的优劣次序。某大型综合性医院于2006年 表1某院各学科群的密切值及排序
学科群效标2006年密切值排序2007年密切值排序2008年密切值排序2009年密切值排序 普外科、消化内科10.063 410.074 410.052 810.042 11神经内科、脑外科81.012 481.044 57  1.285 9 7 0.832 2 7肝内科、肝胆外科、感染科 5 0.767 1 6 0.872 7 5  0.925 7 5 0.682 1 5骨一科、骨二科 6 0.563 2 5 0.959 5 6  1.074 2 6 0.796 6 6心胸外科、心内科、
呼吸内科、结核科 7 0.946 5 7 1.046 581.316 681.014 0 8泌尿外科、肾内科、
血液净化科 2 0.191 6 3 0.331 6 2 0.106 3 2 0.107 6 2肿瘤科、放疗科 4 0.319 3 4 0.724 8 3 0.844 1 4 0.397 4 4妇产科、小儿科 3 0.100 5 2 0.827 5 4 0.594 83 0.158 4 3成立了8个学科群,均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首先,根据该院2006~2009年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科群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及专家,根据资料对各学科群综合水平进行排序[5]。此排序结果经过论证[6],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我们将其视作效标。其次,基于2006~2009年间8个学科群的综合评分数据,采用密切值法对各学科群建设情况进行模型构建和运算,得到其密切值。最后,将2006~2009年各学科群的密切值由小到大排序,得出各学科群的优劣次序,见表1。

3验证与评估

3.1客观性

    效标关联效度又称准则关联效度,指使用本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与作为效标的另一个独立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检查,用来反映评价得分与效标得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4]。将效标与排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得出效标系数。经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到4年的排序结果与效标的效标系数分别为0.952、0.952、0.976、0.976,说明4年评价的效标系数均较高,表示评价的有效性较好。也可说明,自学科群建设以来,已构建评价体系对其评价结果符合现实情况,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见表2。
 表2密切值排序与效标的相关程度
参数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相关系数r 0.952 0.952 0.976 0.976概率P 2.6×10-4 2.6×10-4 3.3×10-5 3.3×10-5

3.2稳定性

    由表1可知,已构建评价体系4年的密切值排序结果不完全一致。因为样本量较少,故采用Spearman法检验4年排序结果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矩阵r 和概率矩阵P分别为:r=10.8810.9290.929
0.88110.9760.976
0.9290.97611
0.9290.97611p=00 .0 0 48 .6×1 0-48 .6×1 0-4
0 .0 0 403×1 0-53×1 0-5
8 .6×1 0-43×1 0-500
8 .6×1 0-43×1 0-500从相关系数矩阵r和P可以看出,4年排序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r均较大,概率P均小于0.01,说明4年间的排序结果相关。也可说明,评价体系对于相同学科群的排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3.3可伸缩性

    随着人们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医院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科群评价标准不断更新,即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本文的评价体系基于原有评价体系,根据某院实际情况,删减了“学科群科间转诊患者数量与入院患者之比”指标,评价结果较为理想。说明该评价体系可以根据不同医院在不同时期的情况调整指标内容,具有较好的可伸缩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已构建评价体系对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学科群进行评价和排序,结果符合客观事实,4年的评价结果均较稳定,且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具有较好的伸缩性。因此,这种评价体系较科学,适合在其它大型综合性医院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雷勇, 宋斌,程列凤,等.学科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2): 127-129.

[2]鲜荣华, 林叶青, 吴冰. 论医院学科群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2): 136-138.

[3]程传苗, 李静, 陈进清, 等. 大型医院优势学科群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 14(5): 36-37.

[4]Hoidn, Hans-Peter. Osculation methods for the conformal mapping of doubly connected regions[J].ZAMP, 1982, 33(5): 640-652.

[5]雷勇, 孙连军. 大型综合性医院学科群建设相关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5(7): 649-651.

[6]雷勇. 某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学科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 2009.


通讯作者:
雷勇: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务处
E-mail:leiyong.0710@yahoo.com.cn
收稿日期:2010-07-27
修回日期:2010-11-23
责任编辑:吴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