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疗质量的5个认知误区
分享到:
发布人:yaot 发布时间:2021/4/13 15:14:26  浏览次数:2559次
【字体: 字体颜色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也是医院的底线,把他摆在多高的位置都是合适的。没有质量的医疗是恐怖的。医疗质量就像爱情,有动态的,有静态的,每个人的看法与感受不一样,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很可能对医疗质量产生错误的认知。


错误一:医疗质量没有标准

错误二:医疗质量是由价格决定的

错误三:大部分医疗质量问题发生在一线人员身上

错误四:医疗质量管理,花钱越多,质量会越好

错误五:医疗质量不可能做到零缺陷

       以上这些常见的错误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医疗质量的发展,为了使国内医疗界对医疗质量有正确的认识,医疗从业者有必要重新认识医疗质量的概念。


       第一,医疗质量问题的产生不能完全归咎于医生个人问题。医院是一个存在高风险的职业技术单位,涵盖医疗行为发生的整个环节及流程。如果说医院发生医疗质量问题,一般来说是有医务人员个人的原因,往往也会有医院整体的原因,还常常会伴随有患者和社会的因素等,成因比较复杂。一旦医疗差错与问题发生,我们首先应当全力以赴处理好病人的后续治疗问题!防止发生病人的二次损害。另外还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进行医疗质量的分析。绝对不能如同个别病人的认识一样,完全将发生的医疗问题,归咎于医生个人身上!如果将全部责任推卸给医务人员的一次疏漏,是不公正、不客观的,往往也是治标不治本的。
       医院发生医疗问题一般来说都不仅仅是个别医务人员的疏漏,这应当看作是医院和科室的医疗护理管理中一次失败与教训!所以,医院对流程的关注应当多于对个人因素的分析!通过医疗问题的分析,找到医院质量管理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出持续改进的方案,应当是医院质量管理的永恒主题。

       第二,医院处理医疗问题要合理使用质量管理工具。很多发达国家的医院都设有独立的医院质量管理部门,每个科室内部甚至设有专门辅助科室进行质量管理的专业人员。目前在中国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往往缺乏对于医疗质量管理监控力量的配备!其实,学会使用质量管理工具不仅仅是医院某一个职能部门的事情,而是全院所有管理者与所有医务人员的事情!所以,这个范围应当涉及到参与医疗服务流程工作中的所有人!
       医院应当定期进行全院全员的医疗质量管理培训,规范自身安全管理理念,学会如何使用质量管理工具,增强个人参与到医院质量管理中来的积极性。通过对个人、科室以及医院管理部门的参与,对随时发生问题进行根因分析(RCA),对尚未发生且存在隐患的问题进行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持续改进质量工具PDCA循环(戴明环),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以发现导致医疗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实现有效控制与管理。

       第三,建立三级质控流程。质量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

       事前:基础质量 建立院科二级质量监控体系:建立质控标准、质控网络;制定奖惩方案;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事中:环节质量  成立检查组定期检查;定期组织检测评价工作。
       事后:终末质量  建立实施结果报告反馈制度,通过简报或报表的形式将检查结果向全院通报;将发现的问题通知相关责任人;综合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不断提医疗质量水平。

       第四,通过统一质量评价标准来抓好考评管理。医院应该建立统一的医疗质量评估标准,打破科室之间的质量评价壁垒。可以借鉴国际上统一的医疗质量评价标准,根据中国医疗行业的实际情况做部分增改,将手术治愈率、临床好转率、门诊治愈率的评价细节化处理。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要切实发挥作用,突出重点环节、重点病人、重点操作,不间断地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分析会、病历讨论会等,研究分析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拿出解决办法。


文章来源:
漫谈医管,《医疗质量居然有这5大误区 你“中过招”吗?》
医管之道,《医院如何正确面对医疗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