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力推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背后深意你懂吗?
分享到:
发布人:yaot 发布时间:2019/7/19 16:24:14  浏览次数:1618次
【字体: 字体颜色

 

       健全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医保局再迈出关键一步。

       6月27日,打开国家医保局官网,可以发现一个全新动态——开通“医保业务编码标准动态维护”窗口。这是国家医保局力推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足迹”,目的在于以制定全国统一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为突破口,形成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数据“通用语言”,提升医疗保障精细化管理水平。

       目前,国家医保局已率先完成四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制定工作,它们分别是: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用耗材。当天下午,健康界参加国家医保局召开的“医保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座谈会”,获悉诸多台前幕后的信息。

两个追问 

       为什么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包括健康界在内的很多人好奇于此。

       “经过20多年努力,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医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但是,经过大量调研发现,我国医保体系还存在制度分割、结构失衡、管理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需要不断规范、创新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运行机制、服务手段、标准规范。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和标准化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国家医保局提供的一份资料中给出清晰的解答。

       另外,医保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表明,各地医保信息系统存在标准代码不一致、信息系统碎片化严重、医保公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医保大数据应用不充分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保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影响到医保事业高质量发展。正因为如此,国家医保局秉承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原则,致力建设一套全国统一、技术先进、数据集中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以支撑我国医疗保障改革发展。

       为什么要统一全国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第二个问题接踵而至。

       “调研发现,各地医保工作中普遍存在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认等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普通话’,无法开展有效的大数据分析应用,也影响到异地就医结算等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回应,制定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是加快推进医保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标准建设全国统一、高效、兼容、便捷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只有数据编码标准统一,实现数据互认,才能够形成全国层面、区域层面的大数据,进行大容量的数据分析测算,为医保筹资、待遇保障、支付制度、药品和耗材招标采购、基金监管等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从而促进医保精细化的科学管理。

       该窗口将全国各地数据纳入统一编码,梳理重复数据进行剔除。例如:将全国各地收集的100多万疾病诊断数据融合形成3万多编码,200多万条药品数据统一成25万多条,28万多条的医疗服务项目统一编码为1万多条,约千万条的医疗耗材分类编码为约百万条。

代码特点


       “编码全兼容,结算不影响。”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言简意赅,指出医疗服务项目分类与代码的特点。牵头制定该编码标准的他介绍,此次统一医疗服务项目分类与代码,是按照最大公约数和最小改造的原则,基于《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等规定,参考《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集中梳理各地制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并非重做一套代码,而是在保留各地现行医疗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映射”建立与国家项目统一的对应关系,既减少成本,也能确保代码调整平稳过渡,群众就医结算不受影响。

       同样周全考虑的还有医保药品分类与编码。

       抵达座谈会现场的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徐伟透露,医保药品分类与代码有三个特点:其一,医保药品代码是融合国家人社部《社会保险药品分类与代码》、国家药管平台药品采购唯一性识别码和国家药监局药品本位码的核心要素,结合国家医保局职能而制定,能够与其他部门实现代码互认、信息共享。其二,医保药品代码细化到药品的最小分类项,能够实现一药一码。其三,医保药品代码覆盖了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所有药品,能够满足药品招标采购、医保支付、监督管理、统计分析等工作的需要,实现医保系统一码通。

       至于医用耗材的分类和编码,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教授梁鸿同样道出关键特点。

       根据他的讲述,编码过程中,团队遵循“系统性、实用性、稳定性、唯一性”原则,借鉴多个单位现行的耗材编码方法,依据专家共识制定,最大的特点在于规范了分类目录。基于医用耗材学科、用途、部位、功能,形成17个一级分类(学科、品类),176个二级分类(用途、品目),1073个三级分类(部位、功能、品种),实现医用耗材同质“关键要素”在同一个分类内,满足医保招标、采购和支付管理等职能,同时兼顾临床使用。

       健康界还了解到,医保版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代码,是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规则,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现行标准,按照最大公约数和最小改造性要求,结合医保业务工作要求而制定,是我国医疗保障部门开展病种相关信息采集、分析、统计和支付的重要工具。“统一后的医保版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代码能与现行各版本进行映射,适应医保信息化疾病分类管理和统计的需要,满足医保业务,尤其是病种管理、DRG付费等领域需求。”北京大学副教授简伟研解读时强调。

回望“筹备”


       6月27日约11点,国家医保局开通“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数据库动态维护窗口”,截至当日16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严娟透露,窗口已有100家药企、60多家耗材企业注册,并对产品信息进行数据维护。

       这个平台迅速运转的背后,蕴含国家医保局工作人员和多名专家的殚精竭虑。

       “为了制定这四项标准,我们组织数千名专家,花了10个月的时间,召开上百次座谈会,梳理数千万条数据。”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告诉与会者:“专家们确实非常不容易,10个月的时间,夜以继日,从空白起家,制定出四套标准。”

       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临近发言结束,提到过去10个月研究团队的艰苦创新并致谢。他同时指出,这件事情意义重大,就像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一样,提出“书同文、车同轨”,要把“地方话”变成“普通话”。

       研究团队组建之初,严娟就带领各课题组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摸底各地现有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使用情况。研究团队在一个月内收集到全国30省400个统筹区近1300万条医保业务编码数据,为开展研究提供信息数据支撑。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前后组织40多场座谈会,开展调研。按照各课题组研究计划,研究团队与现行相关标准制定者进行访谈和咨询活动30多次,并参与专家咨询会及专家访谈140多次,邀请专家1500多人次,对课题把脉,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医保业务工作实际,以实现共商、共建、共享。

记者还了解到,到2020年,医保结算清单等其余11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也将落地使用。


来源 | 健康界